欢迎访问特色小镇舆情网! 登录  | 收藏
当前所在:首页 > 小镇特色

全国人大代表顾万发:让世界认识仰韶文化

时间:2024-03-07 23:15:21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黄河文明是人类大河文明和人类历史重要的见证,而仰韶文化正是揭示黄河文明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作为主要从事史前、夏商考古及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学术专家,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继续把关注的目光锁定“仰韶文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他认为:“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文明基因和影响力的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要坚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顾万发研究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申遗正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仰韶文化出土文物以生产、生活器物为主,反映了早期社会财富主要用于社会再生产、以民生为本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一文化所表达的文明模式正是中华文明演绎过程中的主根主脉——这一层面上看,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在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因此,加强仰韶文化的保护利用,在阐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历程、讲解中国大河文明特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以西方学者安特生在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表明仰韶文化的研究之初就具有国际性,而在“丝绸之路”以前,可能还有一条“彩陶之路”对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仰韶文化是进行中华文明和欧亚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学术工作的重要载体。”顾万发表示,仰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搭建国际合作学术对话平台,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填补黄河流域遗址方面空白

  顾万发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全球性的突出普遍价值,而目前中国与大河文明相关的遗址申遗成功的仅有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遗址,黄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方面还是空白。基于此,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从遗产价值主题方面填补我国世界遗产在黄河流域遗址方面的空白。

  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100余年发掘史、研究史的见证,文化遗存数量众多、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展示利用项目进展迅速。顾万发建议,仰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对国内国际仰韶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提炼,对国内国外收藏机构收藏的仰韶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对相关考古遗址、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展示利用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使仰韶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项目形成合力,对遗址生态环境和遗产分布区群众生存环境进行改善提升,更有效促进遗产保护,切实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利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

  “由于仰韶文化遗存范围广、数量丰富、涉及省份多,建议借鉴中国大运河申遗模式,成立仰韶文化遗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明确仰韶文化遗址申遗工作牵头省份,统筹开展相关申遗工作。”谈到申遗的具体实施路径,顾万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准备成立的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国家级研究中心或高等研究院为基础,联合英国剑桥大学等欧洲新石器以及仰韶文化研究专业学术团队,开展仰韶文化遗址申遗遗址选择、申遗文本编写工作。明确仰韶文化遗址申遗时间节点,行政和业务组织架构,争取推进仰韶文化遗址早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记者 左丽慧 通讯员 王羿 文/图)

  责任编辑:邱瑾


原文链接:http://hct.henan.gov.cn/2024/03-06/29577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小镇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特色小镇舆情网 yq.tsxzx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1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