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色小镇舆情网! 登录  | 收藏
当前所在:首页 > 小镇特色

全国人大代表陈国桢:充实权威资源供给,打造网络文化主流传播阵地

时间:2024-03-14 22:15:40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岁时文化萌生于上古,定型于汉,民族融合于魏晋南北朝,唐宋达到高潮,明清进入稳定期。

  绵绵数千年的发展,使其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个性,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表示,通过岁时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的样本调查,让他注意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匮乏的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建议应促进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充实权威资源供给,打造网络文化传播主流。

  

  图片

  

  要解决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匮乏的文化供给的矛盾

  

  陈国桢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在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日益火爆的同时,我国本土的岁时文化却受到了严重冲击。诸如人日节、中和节、社日、上巳节、寒食节、中元节、下元节等节日明显淡出视野,中国岁时文化的内涵不断被异化、庸俗化,甚至正被掏空。

  “这个状况的出现固然有大环境的因素,而缺少相关资源的有效供给则是其基本原因。通过各大搜索引擎搜索关于春夏秋冬和节日节气的诗词,居然没有找到专门的正式出版物,只有网友个人集纳的几首、几十首,最多不过百余首。”陈国桢说。

  他坦言,从当代文化类编学者刘占锋团队编纂即将杀青的《中华诗典·岁时卷》可以看到,仅该书所收关于春夏秋冬的诗词多达38819首,关于春、秋的分别为1.6万首、1.4万首;关于冬、夏的较少,但也各有4000多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诗词10367首,如此庞大的文化资源、超过10亿之众的网民读者,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匮乏的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显著。

  他认为,这一普遍性问题是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基础性问题。他表示,由于学界一直存在重学术而轻普及的观念,典籍整理大多是注疏、校勘、考证、评论、辑佚、增补等方面工作,而主要体现开发利用功能的类书整理与编纂严重缺位。这些整理成果多被封存于象牙塔之中。直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出台,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才被列为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的重点古籍。

  

  推进中华文化传承的“供给侧”改革,加大对文化普及性作品支持

  

  “权威版本是网络空间的旗帜,决定着网络传播的质量与水平。网上流传的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全元散曲等电子文档,皆为热心网友的整理稿,由于来源没门槛,不但差错多,而且往往一错皆错,甚至错得一模一样。这样更容易良莠莫辨,谬种流传。”陈国桢说。

  在他看来,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基本特点的新时代,社会文化形态已经由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主流形态。大力推进中华文化传承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新时代修典工作,强化文化传承之基。新时代修典不能止步于对传统典籍的校订与合成,要坚持藏用并重、重在应用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资源按照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主题化、体系化文化典籍的整理与出版。

  二是推进权威资源入网力度,形成网络文化传播主流。拥有文化典籍知识产权的出版机构,对古籍版本在组织简体横排版本出版的同时,积极做好资源入网工作,充实权威资源供给,打造网络文化传播主流,扭转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混乱局面。

  三是采取措施,制订政策,加大对文化普及性工作的支持。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继承、传播的主体。在国家出台的文化激励政策中,要加大对文化普及性作品、实现创造性转化的作品的支持权重和支持力度。对出版机构权威资源入网要给予财政政策支持。

   (黄亚芳/文)

  责任编辑:刘飞


原文链接:http://hct.henan.gov.cn/2024/03-12/29604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小镇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特色小镇舆情网 yq.tsxzx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1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