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特色小镇舆情网! 登录  | 收藏
当前所在:首页 > 小镇活动

龙门石窟洞窟墙壁内首次发现石刻造像

时间:2024-04-11 23:39:03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最新消息,为配合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维修保护工程,考古人员对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内的填充物进行清理时,出土了较多精美遗物,并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这是龙门石窟首次在古代维修工程的墙壁内发现造像。

  石刻造像为什么会被放置在洞窟的墙壁内?何时被放进去的?有什么用途?一个个谜团牵动着考古工作者的心。

  

  洞窟前壁墙内填充的遗物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由石块、青砖垒砌而成,宽约1.3米。在墙的内部填土中,发现有遗物填充,经逐层清理出土有砖、陶质遗物100余件,其中编号的石造像残件80余件、门砧石1对、陶质脊兽残件数件。以洞窟窟门为界,门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56件,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28件,初步观察多数造像残件可以拼对修复。经清理,这些遗物逐层摆放,垒砌于墙内。

  

  佛头出土情况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本次出土遗物以石刻造像为主,有佛头、菩萨像残件、头部残件、花纹残件、莲座残件、造像脚部残件和1对门砧石(门墩)等。其中一件圆雕佛头,头像保存完整,高38厘米、宽22厘米、厚19厘米,头顶有高肉髻,肉髻和发髻表面饰品字形水涡纹,头两侧和后部发纹雕刻波浪状起伏,面相丰满圆润,长眉细目,眼睑微启,直鼻,鼻尖稍残,双唇饱满,曲线柔和,神态恬静祥和,下颌圆润,颌下有内凹弧线,整个头像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龙门盛唐造像风格,判断时代为7世纪末-8世纪初。

  

  考古人员对佛头进行初步清理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出土的几件造像残件,均圆雕像,体量较大,其中1尊佛像残件高76、宽55、厚28厘米。1件菩萨半身像高55厘米、宽39、厚22厘米;1件菩萨脚及莲座残件高45、宽54、厚34厘米,均为头部以下的身体部分。另外还有一些造像为擂鼓台南洞墙壁上坍塌的结跏趺坐像残件,个别还残留有彩绘痕迹。门墩石长54厘米、宽29厘米、高31.5厘米,中部有槽孔。

  

  考古人员对洞窟前壁墙内的填充遗物进行清理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根据洞窟在早期的坍塌、前壁和窟顶前部垒砌的青砖、前壁内的出土物、2008年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以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断,前壁墙内填埋造像应该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复加固洞窟前壁的时候填充于墙内,节省砖石等用料。造像来源,可能为石窟中塌落的残块和该区域在唐宋时期为香山寺别院并存留、散落有部分圆雕造像。而出土的完整佛头,填埋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积,非夹墙内出土,推断为晚唐-宋时期即已塌落掩埋于此。

  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维修工程的墙壁内发现造像。这些造像数量多、体量较大、造像精美。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古代维修加固历史和地震史、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深化石窟保护研究等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邱瑾


原文链接:http://hct.henan.gov.cn/2024/04-10/29768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小镇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特色小镇舆情网 yq.tsxzx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1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